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煤炭经济研究院
 学校首页 | 本站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社会服务 | 能源政策法规 | 能源文摘 | 能源评论 | 学术期刊 
现在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能源评论>>正文
 
煤炭产业政策的有益借鉴——读《困境与出路——欧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析读》
2016-10-20 15:15  山西日报

   当前,国内煤炭产业形势严峻、面临多重困境,决策选择的难度大、挑战多。我国煤炭产业目前遇到过的挑战在上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基本都上演过,我们在煤炭政策调整时出现的思维纠结、观点争论在这些国家基本上充分地展现过。2011年,国内煤炭产业尚处在黄金期尾声,一本名为《困境与出路——欧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析读》的书就已付梓。近年来,许多我认识的从事政策研究的同仁通过我索书,因为作者是我们中心的主任、研究员李劲民先生,一位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又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的学者。
   最近我又结合煤炭“去产能”政策研究,阅读了《困境与出路》一书,感悟与启发颇多。
   市场变化相似。国内煤炭产业当前的困境背景是“四期并存”。即:需求增速放缓期、产能过剩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当年的欧洲国家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是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比进口煤弱;二是环境制约严重,石油、核能、天然气等洁净程度更高的能源逐步替代煤炭;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钢铁、电厂等工业的用煤需求下降等。可以说,除了我国存在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之外,其他背景大体类似。
   主体情况类似。“二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政府干预风行一时,英国和法国都实现了煤炭行业的国有化,行业工会势力空前强大。无独有偶,由于安全生产等种种原因,我国煤炭产业在不到10年前也经历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客观上形成了煤炭产业国有化程度加重的结果。同样,面对当地煤炭产业竞争力低、亏损严重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引入市场竞争,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当然,西方的结构性改革和我国的结构性改革也大有不同。
   决策背景不同。德国和英国的煤炭产出量当时约占欧盟总产出的80%,尽管两国煤炭产业的政治影响各不相同,但要在结构性改革中面对工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博弈。相比之下,我国有集中的制度优势,由上而下的执行力要大得多。
   那么,面对煤炭产业步入衰退的“下半场”,欧美国家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呢?《困境与出路》一书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展现这些国家的决策思维时的客观性、多元性和思辨色彩。与一般性的国外经验介绍不同,它不仅给出了背景和做法,还给出了该国学者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决策选择时的分析以及对于其他意见的回应,大大提升了该书的借鉴价值。
   当时,欧洲国家的煤炭产业政策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私有化改革,既反对公共垄断,也反对私人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我把它称之为“经济思维”。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产业保护思路,包括巨额补贴、提高集中度、消费保护等等。我把它称之为“产业思维”。由于国情、能情、企情的不同,这两种思维在煤炭产业应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挑战时各擅胜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
   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哪一种模式,但是,两种不同思维中的政策要素和实际后果,对我们今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提供了宽频的、多元的借鉴。择要而言:
   对于产业保护式的德国模式。煤炭产业在德国、欧盟话语权上的那种至高地位,我们学不来。但是,我们应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力促市场化改革,力争煤炭产业能够与其他强势行业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地位。此外,鲁尔区转型向来是我们学习仰望的榜样,但事实上,它的保护政策延宕了转型的时间,付出了很高的成本,这一点在德国学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市场化改革式的英国模式。他们也争论过,要不要提高英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其垄断程度来实现煤炭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他们的结论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一个竞争的煤炭市场更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福利。这一点,应该对于我们避免以煤炭的视角代替经济全局的视角,有很大的启迪价值。(作者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能源经济研究处处长)

上一条:煤炭:四季度“煤”逢三“劫”
下一条:能源互联网将重塑整个能源价值链——访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专家咨询组成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嵘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山东工商学院煤炭经济研究院  地址:山东工商学院